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,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,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
:::

 【我的導航人生─專訪林鐘偉學長】

 

 

       林鐘偉學長是工工系第12屆畢業的校友,此次受到就友室彭主任的邀請,回學校與學弟妹分享一些航太科技的知識。學長離開台灣已四十多年,從東海畢業、當完一年預官役之後,便赴美攻讀工業工程碩士。

 

 

 
    在美國,學長原本想朝職業工程師的路前進,但最後卻轉換了跑道,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唸完管理科學與電腦科學之後,走上航太設計之路。學長在航太領域的知識與經驗都相當豐富,他曾任職於休斯飛機公司、波音公司,JPL,NATO等等。曾參與過美國國防部多項發展計劃,之後則專研於GPS技術的研發,目前是資深科學家在Leidos公司/空軍洛杉磯太空暨飛彈中心服務。
 
    轉了幾個彎、過了幾座橋,直到去年,終於有機會回到台灣,回到久違的東海校園。學長回憶至今以來的人生,他認為大學四年的學習,是日後非常重要的一塊基石(cornerstone),也是今天很多校友在他們職場能成為頂層石(capstone)的根基。
 
【最驕傲的啟航】
 
    「當年建中畢業,選校系時填了幾個台大,便跳過其他學校,直接選了東海……」學長是建國中學甲組生(理工科),大專聯考排志願時,忘記化工或工工哪個被他排在前面,但總之,最後考上東海工工系,可以說是心目中的第一志願。
 
    「走在台中街上,你幾乎可以分辨某學生是逢甲、中興、靜宜或是東海,我們也以此自豪。」學長認為,「東海人」的氣質之所以與眾不同,擁有美麗校園是一大原因。他十分喜愛東海美麗的校園風景,以及小班制的師生互動,並驕傲地說,「東海人何其有幸!」
 
【走過必留痕跡】
 
    在約農路、文理大道及德耀路上,每一棵樹都是風景。「我幾乎將每一棵樹都照了相,因為這些樹實在太美了!」難得有機會回到東海校園,學長特別選擇在黃昏時,觀賞日落下的路思義教堂,「久久不願離開,那景色美得難以形容。」學長對東海之美的盛讚則是,「我沒見過天堂的美,但東海的美,說是天堂也不為過。」
 
    東海的美,對我們在校生來說,是「進行式」,每一寸風景尚俯仰可拾,我們卻未嘗仔細體會,相思葉落在手心是什麼質感。但對畢業校友而言,那些在校時不曾注意的相思樹,與當時在校園中揮霍的青春,共同構成記憶中無可取代的美麗。
 
    即使離開校園已久,林鐘偉學長仍然覺得,那些美好記憶仍然時刻伴隨自己,「讓我們在困難時,永遠充滿力量。
 
 學長說,多年來,他有個習慣,在美國每次到外地出差時,他都會抽空去看當地的大學校園,但踏足過美國許多大學,他卻覺得,沒有一所校園比得上東海的美。然而,東海那些令人感受親切的一草一木,有時午夜夢迴想起,才發覺四年的美好已經遠去,在美國一轉眼已生活四十五年,遠超過在台灣所過的日子。
 
 在東海四年的學習,算是「船過水無痕」嗎?學長倒是認為,「凡走過必留下痕跡」,看過的書、聽過的音樂,都是心靈層次的洗滌,學長很珍惜當年東海提供的音樂欣賞環境。
 
 學長分享,他在回校當晚,便去尋找當年的圖書館及音樂廳,他說,這兩棟建築物佔據了他大學生活的重要部分。我想,讓學長深深懷念的,不僅是那些年接觸的書本與音樂,更是當年在圖書館看完書後便往音樂廳跑、被黑膠唱片裡的古典音樂吸引,久久不願離去的自己。
 
【學問的十字路】
 
    〈If I Were a Freshman Again〉 是美國教授 Thomas Arkle Clark一篇有名的講稿,許多大學在大一英文課上,會用這篇文章作為新生的教材,作者以過來人的身分,勉勵並期許大一新生在未來四年要努力做到的事:學會和周遭的人相處、接受難度較高的工作、成為能言善道的人……等等。
 
    學長對這篇文章頗有所感,「我在東海四年,許多應做而未做之事,其中一項便是沒選擇一些困難但有挑戰的事來做。」憶起當年,「如果重作大學生,」學長說,他會想旁聽文學院的課,或者加入辯論社,讓自己學習成為一個好的演說者。
 
    學長會有此感慨,是在進職場之後,他發現自己在口語表達上常常辭不達意,根本比不上美國人的能言善道。「在職場會議上悶不作聲,你會被忽略的。」他認為,學弟妹若能在大學階段,就認識自己的缺點,便能及早作出改變,少走許多彎路。「我克服這些問題,是多年後在Johns Hopkins唸書時,才硬逼自己改變。」
 
    不過,在東海求學期間,學長也不是全然避開困難與障礙,當挑戰來臨,每一次都是自我訓練的機會。例如:面對會計、成本的課程,雖然學習的過程十分棘手,但最後也發現一個解決的辦法,多練習單數含答案的習題,甚至背例題;這是被動的挫折化解法。
 
    而面對自己喜歡的科目,他說,自己在大二時,「主要是對數學的愛好,」所以選擇了比微分方程課複雜的工程數學。張昭信老師的教授內容,以及期末考從早上八點考到天黑的經歷,他永遠都忘不了,但這門課也帶來與兩本教科書同等豐厚的收穫:發揮自己對於邏輯、分析及推理能力的長處,也奠定未來職涯的基礎,無論在研究所或進入職場,都需要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。「先瞭解問題的所在,把基本觀念弄清楚,再進行資料收集及分析。」
 
    學長認為,在大學時期,「最重要的是建立自己解決問題的信心。」在大學課堂上,也要養成多發問的習慣,試圖挑戰教授在課堂上給的「標準答案」,要知道,「吾愛吾師,吾更愛真理。」擁有這般古希臘哲人式的睿智,才能讓真理引領自己清晰的腦袋,邁開自信的步伐,踏上更成功的人生方向。
 
【勉勵後進的話】
 
    回顧自己的職涯之路,他有許多經驗想跟學弟妹分享。倘若在那些人生的十字路口,他未曾多學、多問,他可能就無法測出最精準的時距,找到最正確的一條路。
 
    他說,順利在美國考上職業工程師之後,卻在職場上討論工程藍圖時碰壁,學長發現自己與技術員解釋藍圖的比例完全不同,在當時,他便思考自己是否該轉換跑道。當他選擇走進科學、而非工程領域時,他再度回到學校讀書,從約翰霍普金斯畢業,之後,他輾轉換了幾家公司,並參與政府部門許多重要的開發計劃,從事的工作,都與航太設計與科學相關,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,對航太科技發展作出貢獻。
 
 透過自身經驗的分享,學長想告訴學弟妹的是:「如果需要作重大改變,不要因為我們從未作過,或者自認為困難度太大而裹足不前。寧願克服障礙,從頭再來。」希望我們不要因為害怕改變,而浪費自己的一生,在違反我們興趣或能力的職業上。
 
    雖然長居美國、工作繁忙,但學長其實一直很希望能夠抽空回到台灣,和母校學弟妹分享自己的知識與經驗。因此,在LA與校友室彭主任會面後,他便答應了彭主任的邀請,回到東海,以校友身份和學弟妹分享自己的學經歷,也談談目前所致力的GPS導航系統開發與研究。學長說,「也不知學弟妹對這些知識的接受程度,但萬事起頭難,有意義的事,必能克服萬難,達標。」
 
    付出自己、成就他人,學長也想透過《東海人》季刊這個平台,呼籲更多學有所成的校友,回應彭主任推廣校友事務的計劃與展望,在校的同學及學校,都需要各方校友的協助。
 
    讓一場有意義的校友講座,成為協助學弟妹找到生涯方向的一次導航。
 
    「作一個東海校友是何其有幸!」在訪問的最後,學長又重複了這句話。
 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【校園記者/高依翎 2015.11】